一天,同學A正躺在沙發上看電視,手裏捧着兩杯汽水,左邊杯子裏的是可樂,右邊杯子裏的是雪碧。隻見她一會兒喝一口可樂,一會兒喝一口雪碧,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這時,她靈光一現:如果這兩個杯子合二爲一,那我就能用一個杯子喝兩種汽水了。
同學A心想,自己簡直是個天才!于是準備告訴家裏人,她要申請這個杯子的發明專利。
媽媽說道:你一個初中生能申請專利嗎?還沒成年呢。
同學A:那就等我成年之後,我要申請專利,别人用這種杯子就要給我錢,我就能掙很多錢了。
媽媽說道:你這個杯子這麽簡單,别人才不會給你專利呢。
同學A:那我就多分幾十層,裝幾十種飲料進去。還有,我可以在杯子外面包一層比别人家都漂亮的包裝紙······
媽媽說道:行了,喝完趕緊寫作業,你把這心思花在學習上就好了。
同學A:知道了。
對話到此結束,但是,他們說的都對嗎?接下來,筆者将針對以上的一些對話,從專利的角度進行對錯的判斷與分析。
誤解一
“你一個初中生能申請專利嗎?還沒成年呢。”
我國法律對于專利申請的年齡是沒有限制的,因此即便是未成年人,也可以将自己的發明創造進行專利申請。例如在2003年7月8日,一名初中生就提交了一份申請号爲CN03128295.4,名稱爲《高溫高功率太陽能液态光學透鏡》的發明專利申請,并在2007年獲得了授權。這位同學在說明書中還強調了自己是名初中生,顯然年齡并不會影響專利申請。

《高溫高功率太陽能液态光學透鏡》專利文件截圖
除此之外,爲鼓勵在校學生進行創新,各地政府也出台了相應的鼓勵措施。比如,廣州市知識産權局則在2020年11月12日印發了《廣州市知識産權工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》,其中第十三條第(一)項中規定,“國内發明專利(含港澳台發明專利)授權。對職務發明專利,資助3000元/件;對非職務發明專利,資助2000元/件;獲國家知識産權局費用減繳的發明專利,資助500元/件;對委托專利代理機構的,增加資助2000元/件。”,并在第十二條第(三)項中明确指出, 資助資金申請人可爲“在我市全日制學校學習的學生”。由此可見政府重視學生的創新創造。
誤解二
“别人用這種杯子就要給我錢,我就能掙很多錢了。”
随着人們的專利意識不斷提高,大家都意識到專利是可以對發明創造進行保護的,而使用他人的專利則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。于是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就認爲,專利是可以用來掙大錢的。那麽專利是否真的能用來掙大錢呢?
不能否認,的确有不少高價值的專利能爲企業或個人帶來收益,但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專利都能成爲一筆掙錢的買賣。通過專利進行盈利的方式可總結爲轉讓、許可或質押貸款。但根據國家知識産權局的統計數據,我國在2019年的有效專利許可率爲6.1%,有效專利轉讓率爲3.5%,有效專利作價入股的比例爲3.3%。
與此同時,專利在申請過程中還需要繳納相應的官費,而在授權後需要每年繳納年費。盡管我國爲了鼓勵發明創新,對符合條件的申請人或專利權人制定了相應的費減政策,根據《專利費用減緩辦法》的有關規定,在校學生以個人名義申請專利的,出具在校證明可以請求減緩繳納85%的申請費、發明專利申請審查費和年費。但這仍然意味着一份專利可能不僅不掙錢,還需要倒貼錢。若不繳納年費,專利則會失效,不再受到法律的保護。

國家知識産權局規定的費用減繳政策
誤解三
“你這個杯子這麽簡單,别人才不會給你專利呢。”
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,被保護的專利必定是一項非常高大上的技術。但實際上,在判斷一份專利能否授權的時候,是從新穎性、創造性和實用性三個維度進行判斷的,技術的複雜程度和難易程度并不在評判範圍内。因此,簡單不是不授權的理由。
那麽,同學A的杯子到底能不能被授權呢?

某寶售賣的一款産品
實際上,在淘寶,這樣的杯子已經有不少商家正在售賣了。而專利方面,經過筆者檢索,也能搜索到不少相關的杯子,其可分隔的飲料種類由兩種到多種,分隔的結構有簡單的直隔闆或S型隔闆,也有可穿過吸管的特殊結構。

《多層創意杯》專利附圖
例如申請号爲CN201620659103.3,名稱爲《多層創意杯》的專利,則公開了一種分層的杯子,使用一個吸管能夠吸取到不同層的飲料,快捷方便,滿足人們對不同口味的需求。所以,這些正在售賣的産品和已經公開了的專利構成了現有技術,導緻同學A的杯子缺乏新穎性和創造性。
如果同學A執意要申請這個杯子的專利,則要對杯子的結構和解決的技術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挖掘和探索。
誤解四
“我可以在杯子外面包一層比别人家漂亮的包裝紙。”
大多數人對專利的了解僅限于發明,甚至有的認爲專利就是發明。實際上除了發明,專利還有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這兩種,而像同學A說的包上漂亮的包裝紙,此時這個杯子的創新點在杯子的外觀上,屬于外觀設計的範疇。
最後,筆者想說,提到學生申請專利,大多數人對此依然抱有懷疑的态度,這反映出人們對專利的了解還不夠深入,對專利也存在一定的誤解,衆多創新的靈感更是在被自我或他人否定後便消失在記憶中了。但相信愛動腦筋的同學A今後還會有更多的奇思妙想,但若要申請專利,筆者建議多補充相應的專利知識,從而更全面地保護自己的創新成果。
(本故事純屬虛構,如有雷同,純屬巧合)